读李忠春作品集《深情浅论》
作者简介:
皮树义,人民日报高级编辑,经济社会部主任。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。曾经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新闻报道,9次获得中国新闻奖,获得长江韬奋奖,担任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,海南师范大学教授。是中宣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全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才。
李忠春同志曾在人民日报供职二十多年,和我是老同事,也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弟。过去在一起共事时,曾读过他采写的大量新闻报道,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,还是他写的散文杂文和评论作品,特别是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学作品版、副刊上的作品,更是篇篇皆读。这一次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《深情浅论》一书,更是让我对忠春同志的散文、杂文、评论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,对他的为人和品质有了更深的感受。
山东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,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濡染,自古多忠义之士,文人武将,风流辈出。忠春的家乡,就位于沂蒙山区与昌潍大平原交界处,潍河自西向东穿过这里,孕育了无数文化名流和文坛巨擘。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生活,忠春年少时就敬爱作家,敬慕文学,敬惜文字,从这里走出来的大作家,象王愿坚、臧克家、李存葆、莫言等,更是让他景仰不己。
在忠春的思想深处,有这样一种感想:作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,最让人敬爱!因此,能成为一个作家,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,就成了他少时最强烈的梦想。从读小学时,他就不停地到处借书找书看,课余饭后看了不少小说,还有大量的小人书。读这些作品时,忠春为他们那优美的文笔、真挚的感情折服,总想象他们一样,也能有一支得心应手的笔,也能写出这样的美文,有时候还偶出奇想:也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!
于是,忠春在上大学时选择了中文,研究生选择了新闻,毕业后长期供职于党中央机关报,后又调入其他新闻媒体,既当记者编辑,又当过地方分社社长和报社总编辑,在人民日报时就评上了高级编辑、高级记者,还被选为北京杂文学会理事,可以说,忠春同志与文字、文学,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!
忠春同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为人,纯朴厚道,真诚善良,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本作品集的第一部分,是“深情篇”,虽然篇目不多,但却是我最喜欢的部分,但是最让我心动和品味的部分。因为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感受,是留在记忆中份量最重要的片段。
忠春同志充分利用散文这种文体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,用不拘一格的方式,优美动人的语言,千变万化的结构,抒发了心中最真挚的感情。虽然篇目不多,但篇篇精美感人,如《通往家乡的路》、《温馨的记忆》等,这些作品语言优美、文才斐然、结构精巧、情深意切、真挚感人,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、对美好生活的追忆,对同学朋友之情的珍重。
忠春写出的《怀念父亲》一文,从一些细小的生活细节入手,描写出了老一辈沂蒙山人为人处事的重情厚义、古道热肠、真诚善良的品格,读来感人至深!《回望家乡的窗口》、《那明媚的阳光》等作品,读后也让人心潮难平,让人又回忆起一些难忘的情景,回想起中学时光和青春年华,回想起激情燃烧的年代,回想起美好而单纯的生活!我想,忠春同志今后还会写下去,写出不尽的家乡情、亲友情、同学情、美景情,写出永生难忘的家乡美丽、童年欢乐、友情真挚、人生美好!
我和忠春同志共事的时候,很注意阅读他写的杂文和评论作品,这类文章也是他所有作品中份量最重、数量最多的部分。凭我对他的了解,这一点应当说是顺理成章的。从为人处事这个角度来看,我有一个偏爱,这就是喜欢、敬重山东人,我喜欢山东人性格外向、感情真挚、为人诚恳,重情厚义。忠春同志的身上就体现了山东人的典型特征。
在日常工作生活中,无论在什么时候,和谁相处,忠春同志都率真直爽,感情外露,有啥说啥,有些朋友说他透明度很高,亲和力很强,也这是他无论走到哪里,人缘都很好的原因。而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杂文和评论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。
忠春发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《一条重要的学习途径》,是他读研究生时的作品。当时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,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去实习,报社安排他和另一位同学,以实习生的身份,到新疆采写了一篇大学生志愿扎根边疆的人物通讯,没有和编辑部的老师商定,就凭自己的理解和一腔热情,连续夜提笔配写了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,用信寄往北京总部。他自己事先一点都没不敢想,还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听到,作品竟发表在有新闻界“总统套房”之称的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。研究生自己主动撰写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,这在当时是不多的!
忠春的这一意外收获,坚定了他写杂文和评论的信心。参加工作后,陆续在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、人民日报海外版、工人日报、市场报、中国青年报、杂文报等报刊上,发表了大量的杂文随笔作品,如《变味的乡情》、《有感于老乡管质量》、《复员兵与二道贩子》、《“走路”与“观景”》等篇目,读来鞭辟入里、直言时弊、观点鲜明、切中要害,其中有的作品还因写作风格独特,被收入写作教材,作为范文解析。
忠春的很多作品题材涉猎广泛,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人生等等,不一而足。其中,有些发表在人民日报要闻版的名牌栏目《人民时评》上,如《给干部招商引资减负》、《“道歉”背后的喜与忧》、《“遮羞墙”折射了什么》等时评篇章,作品有着鲜明的党中央机关报风格,题材重政治,说理居高位,风格讲程式,文字简约,语言简练。当时读来催人警醒,十多年后的今天,读来仍感铿锵有力,议论风生,针砭时弊,抒发心声,酣畅淋漓,还能体会到作者当年写作时一挥而就的激情和感动!
近些年来,因为身份和岗位的调整,忠春同志写作的题材和领域转向了经济,如《本地人与外地人摩擦是制度之痛》、《警惕某些地方冒进式“硬发展”现象》、《“惠民工程”惹民怨说明了什么》、《“挟洋自重”屡禁不止为哪般》等。可以看出,题材虽由政治转向经济,但观察的视角仍然有着明显的政治色彩,这说明人民日报记者这段工作和生活经历,对他有着深入骨隋的影响。
忠春创作的《坚守住我们的底线》《朝令夕改现象折射出了什么》《解决“三公顽症”公开透明是关键》《要高度警惕形式主义的新变化》等作品,共同的特点就是,无论观察分析什么问题,他总是从政治角度、社会广度、历史深度来分析把握,说理议事总有一种正义凛然的风格气质,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,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。他在写作中,其经济学功底在不断长进,这成为他在写作范围中不断开拓新领域的重要方面。
总体上看,收入这本集子中的作品,以近十年来写作的篇目为主,其中在人民日报期间写作的杂文评论是我最看重的部分。因为这些作品留下了忠春同志在人民日报工作经历中最浓重的记忆。
阅读忠春本书,我感到他的文章语言越来越精炼,结构越来越精致,文字越来越精彩,论事越来越深刻,分析越来越深入,说理越来越透彻,涉猎范围越来越广泛,给读者的启发越来越明晰。我以为,忠春的这部作品集是一部值得认真阅读的作品,它见证了一位爱好文学的新闻工作者的真挚情怀,更见证了一位追梦者的心路历程!我希望看到李忠春不断创作出新的好作品!
皮树义写于甲午年暮春